越女[春秋時女劍術家]

越女[春秋時女劍術家]

越女,春秋時女劍術家。越國人。據《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越有處女,出於南林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就之術。越女也是神話傳說中的美麗女子。

基本信息

人物淵源

據《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越有處女,出於南林……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就之術。…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道,內實精神,外示定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氣候,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虎。追形逐日,光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順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越王即加女號曰越女。”越女論劍術,她以《易》理、《老子》思想及《孫子兵法》之戰理論劍,從理論到技術、戰術及心理等到方面論述擊劍要領,闡明了劍藝中動與靜、快與慢。攻與防、虛與實、強與弱、先與後、內與外、逆與順、呼與吸、形與神等說辯證關係,論述了內動外靜、後發先至、全神貫注、迅速多變、出敵不意等搏擊的根本原則。東漢王充《論衡·別通篇》:“劍伎之家,鬥戰必勝者曲城越女之學也,兩敵相遭,一巧一拙,其必勝者有術之家也。”越女就是趙處女。
古代詩人也常把南方的女子稱為“越女”。
如杜甫的五言律詩《又》“雨來沾席上,風急打船頭。越女紅裙濕,燕姬翠黛愁。纜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歸路翻蕭颯,陂塘五月秋。”並不是吳越春秋中的那個女子。[1]

文學明鑑

卅三劍客圖《卅三劍客圖》又名《三十三劍客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木版畫。金庸曾為其作傳。「趙處女」是《三十三劍客圖》的第一圖。當代著名作家金庸曾據此編寫成短篇小說《越女劍》,成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的第十五部武俠小說。
在《越女劍》中,《卅三劍客圖》中的“趙處女”化名阿青,她以竹枝為劍,鬥敗白猿。從而引發了一段吳越爭霸中的傳奇插曲。

由來

江蘇與浙江到宋朝時已漸漸成為中國的經濟與文化中心,蘇州、杭州成為出產文人和美女的地方。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吳人和越人卻是勇決剽悍的象徵。那樣的輕視生死,追求生命中最後一剎那的光彩,和現代一般中國人的性格相去是這么遙遠,和現代蘇浙人士的機智柔和更是兩個極端。在那時候,吳人越人血管中所流動的,是原始的、獷野的熱血。吳越的文化是外來的。伍子胥、文種、范蠡都來自西方的楚國。勾踐的另一個重要謀士計然來自北方的晉國。只有西施本色的美麗,才原來就屬於浣紗溪那清澈的溪水。所以,教導越人劍法的那個處女,雖然住在紹興以南的南林,《劍俠傳》中卻說她來自趙國,稱她為“趙處女”。但一般書籍中都稱她為“越女”。

相關記載

《吳越春秋》載
吳越春秋》中有這樣的記載:
“其時越王又問相國范蠡曰:‘孤有報復之謀,水戰則乘舟,陸行則乘輿。輿舟之利,頓於兵弩。今子為寡人謀事,莫不謬者乎?’范蠡對曰:‘臣聞古之聖人,莫不習戰用兵。然行陣、隊伍、軍鼓之事,吉凶決在其工。今聞越有處女,出於南林,國人稱善。願王請之,立可見。’越王乃使使聘之,問以劍戟之術。
“處女將北見於王,道逢一翁,自稱曰‘袁公’,問於處女曰:吾聞子善劍,願一見之。’女曰:‘妾不敢多所隱,惟公試之。’於是袁公即杖箖箊(竹名)竹,竹枝上頡橋(向上勁挑),未墮地(‘未’應作‘末’,竹梢折而跌落),女即捷末(‘捷’應作‘接’,接住竹梢)。袁公則飛上樹,變為白猿,遂別去。
“見越王。越王問曰:‘夫劍之道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長於無人之野,無道不習,不達諸侯,竊好擊劍之道,誦之不休。妾非受於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看上去好像溫柔的女子,一受攻擊,立刻便如受到威脅的猛虎那樣,作出迅速強烈的反應)。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越王即加女號,號曰‘越女’。乃命五板之墮(‘墮’應作‘隊’)高(‘高’是人名,高隊長)習之教軍士,當世莫勝越女之劍。”
《吳越春秋》的作者是東漢時的趙曄,他是紹興人,因此書中記載多抑吳而揚越。元朝的徐天祜為此書作了考證和註解,他說趙曄“去古未甚遠,曄又山陰人,故綜述視他書紀二國事為詳。”
書中所記敘越女綜論劍術的言語,的確是最上乘的武學,恐怕是全世界最古的“搏擊原理”,即使是今日的西洋劍術和拳擊,也未見得能超越她所說的根本原則:“內動外靜,後發先至;全神貫注,反應捷迅;變化多端,出敵不意。”
藝文類聚》載
藝文類聚》引述這段文字時略有變化:“(袁)公即挽林內之竹似枯槁,末折墮地。女接取其末。袁公操其本而刺處女。處女應,即入之。三入,因舉杖擊袁公。袁公則飛上樹,化為白猿。”
敘述袁公手摺生竹,如斷枯木。處女以竹枝的末梢和袁公的竹桿相鬥,守了三招之後還擊一招。袁公不敵,飛身上樹而遁。其中有了擊刺的過程。
劍俠傳》載
《劍俠傳》則說:“袁公即挽林杪之竹似桔槔,末折地,女接其末。公操其本而刺女。女因舉杖擊之,公即上樹,化為白猿。”
“桔槔”是井上汲水的滑車,當是從《吳越春秋》中“頡橋”兩字化出來的,形容袁公使動竹枝時的靈動。
《東周列國志演義》載
《東周列國志演義》第八十一回寫這故事,文字更加明白了些:
“老翁即挽林內之竹,如摘腐草,欲以刺處女。竹折,末墮於地。處女即接取竹末,還刺老翁。老翁忽飛上樹,化為白猿,長嘯一聲而去。使者異之。
“處女見越王。越王賜座,問以擊刺之道。處女曰:‘內實精神,外示安佚。見之如婦,奪之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捷若騰兔,追形還影,縱橫往來,目不及瞬。得吾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大王不信,願得試之。’越王命勇士百人,攢戟以刺處女。處女連線其戟而投之。越王乃服,使教習軍士。軍士受其教者三千人。歲余,處女辭歸南林。越王再使人請之,已不在矣。”
這故事明明說白猿與處女比劍,但後人的詩文卻常說白猿學劍,或學劍於白猿。庾信的《宇文盛墓誌》中有兩句說:“授圖黃石,不無師表之心,學劍白猿,遂得風雲之志。”杜牧之有兩句詩說:“授圖黃石老,學劍白猿翁。”所以在《越女劍》的小說中,也寫越女阿青的劍法最初從白猿處學來。
處女是最安靜斯文的人(當然不是現代著迷女裙、跳新潮舞的處女),而猿猴是最活躍的動物。這故事以處女和白猿作對比,而讓處女打敗了白猿,是一個很有意味的構想,也是我國哲學“以靜制動”觀念的表現。孫子兵法云:“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拿處女和奔躍的兔子相對比。或者說:開始故意示弱,令敵人鬆懈,不加防備,然後突然發動閃電攻擊。
白猿會使劍,在唐人傳奇《補江總白猿傳》中也有描寫,說大白猿“遍身長毛,長數寸。所居常讀木簡,字若符篆,潦不可識;已,則置石磴下。晴晝或舞雙劍,環身電飛,光圓若月。”
舊小說《綠野仙蹤》中,仙人冷於凍的大弟子是頭白猿,舞雙劍。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中,連續寫了好幾頭會武功的白猿,女主角李英瓊的大弟子就是一頭白猿。
越絕書》載
越女劍》小說中,提到了薛燭和風鬍子,這兩人在《越絕書》第十三卷《外傳·記寶劍》一篇中有載。
篇末記載:楚王問風鬍子,寶劍的威力為甚么這樣強大:“楚王於是大悅,曰:‘此劍威耶?寡人力耶?’風鬍子對曰:‘劍之威也,因大王之神。’楚王曰:‘夫劍,鐵耳,固能有精神若此乎?’風鬍子對曰:‘時各有使然。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斷樹木為宮室,死而龍臧,夫神聖主使然。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以伐樹木為宮室、鑿地。夫玉亦神物也,又遇聖主使然,死而龍臧。禹穴之時,以銅為兵,以鑿伊闕,通龍門,決江導河,東注於東海,天下通乎,治為宮室,豈非聖主之力哉?當此之時,作鐵兵,威服三軍,天下聞之,莫敢不服,此亦鐵兵之神,大王有聖德。’楚王曰:‘寡人聞命矣!’”
《越絕書》作於漢代。這一段文字敘述兵器用具的演進,自舊石器、新石器、銅器而鐵器,與近代歷史家的考證相合,頗饒興味。風鬍子將兵刃之所以具有無比威力,歸結到“大王有聖德”五字上,楚王自然要點頭稱善。拍馬屁的手法,古今同例,兩千餘年來似乎也沒有多少新的花樣變出來。

詩詞作品

作品原文

越女
越女作桂舟,還將桂為楫。
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
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葉。
將歸問夫婿,顏色何如妾。[1]

注釋

①詩題《才調集》作《採蓮),全詩校雲:“《樂府詩集》作《採蓮曲》”。
②桂舟:桂木所造之舟。小船的美稱。
③揖:划船的短槳。
④渺漫:水勢廣遠無際的樣子。
⑤不:全詩校:“一作初。”
⑥將歸:拿回去。[1]

作品介紹

《越女》的作者是王昌齡,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40卷第10首。[1]

作者介紹

王昌齡(698—約757)唐代詩人。字少伯,唐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公元727年(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公元734年(開元二十二年)中博學宏詞,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約在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秋,獲罪被謫嶺南。三年後北歸。公元748年(天寶七年)謫遷潭陽郡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在當時曾名重一時,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擅長七絕,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存詩一百七十餘首,多為當時邊塞軍旅生活題材,描繪邊塞風光,激勵士氣,氣勢雄渾,格調高昂,手法細膩。[1]

越女歌曲

越女

作詞:劉子菲
作曲:劉子菲
演唱:劉子菲
和聲:劉子菲
間奏越劇:劉子菲
編曲:張博
庭院深
楊柳堆煙簾幕深
輕吹玉簫伴鶴舞
驚風影
月朦朧
胭脂紅
越女不喜脂粉濃
清水芙蓉天生
眉清秀
語唔儂
沈園愁
暮春深鎖宮牆柳
玉杯斟滿黃藤酒
紅酥手
情難收
夜未央
多病西子懶梳妝
猶記溪邊浣紗忙
多歡暢
空惆悵
灑丹青一紙水墨江南暈開多少夢
煙雨濃青石巷裡油紙傘下與誰共
論英雄就算青梅煮酒能解多少愁
嘆女紅深閨挑燈走線有誰知情濃
(間奏越劇)
沈園愁
暮春深鎖宮牆柳
玉杯斟滿黃藤酒
紅酥手
情難收
夜未央
多病西子懶梳妝
猶記溪邊浣紗忙
多歡暢
空惆悵
灑丹青一紙水墨江南暈開多少夢
煙雨濃青石巷裡油紙傘下與誰共
論英雄就算青梅煮酒能解多少愁
嘆女紅深閨挑燈走線有誰知情濃
嘆女紅深閨挑燈走線有誰知情濃

越女詞

原曲:山振
作詞/文案:似水沉煙
演唱/和聲:似水沉煙
長夜白染謝娘橋
漫捲詩書策馬念素昔
畫群山一黛風冷柔荑
問君歸未有歸期
相濡脈脈舉案齊
相忘江湖未老相思意
山月光未離離卻茱萸
飲蘭露兮春草明年綠
[錦城故地]不聞水中沚
[惶惶不離]越女新妝誰猶記清歌寄歸花去誰悅己
未知王孫何時系歸期[何留一潭清池復潮汐]
誰歌越女詞賦悼浣溪[悼不悼肝腸斷白地]
未知蓮棹羞[獨見空負手]
未知君記否[獨見舊波流]
浮沉越女溪菱歌堤(萬金菱歌堤)
問負不負桑葉稀
似是非是蒹葭系馬蹄
香消百疊衣重重錦織
霜葉紅兮屈指年未期(ji)
[瀠洄素雨]相看明月未墮[舊白地]
浮生若夢空提筆為歡幾歡幾何哭白地
白地相看斷腸無浣溪[輕揚婉轉菱歌繡一曲]
憑誰孑然背負天地[捻線回梭舊日依依]
羞含君姿逸[共此燈燭光]
今夕復何夕[兒女幾成行]
相隔兩世事舊昏黃(昏黃 兩茫茫)
誰知鬢髮隔山忽成霜[相見亦不識越女舊模樣]
未知王孫何時系歸期[何留一潭清池復潮汐]
誰歌越女詞賦悼浣溪[悼不悼肝腸斷白地]
未知蓮棹羞[獨見空負手]
未知君記否[獨見舊波流]
浮沉越女溪菱歌堤(白髮當歸期)
-那時離別,越女所吟的是王摩詰的一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我自當歸,我自當歸。-此後病入膏肓,越女拉著大夫的手細細看著藥方,最後笑道,不知能否添一味“當歸”呢?-當歸當歸,何此聲聲,並未入耳。待王孫歸來,當年浣紗的越女溪都已幹了,唯獨寂寞的菱歌堤還在。此後孑然存世,大約也可背負天地,只是彈指華發,這富庶之地的月亮竟不及舊年白地的明月光。-他打馬而歸,只是迷惘,踏花歸來的馬蹄,是不是還如十三年前一樣的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